蒙古国,曾是地球上最广袤的草原之一,那片无边无际的绿色地毯,曾养育了无数代游牧民族的生计与文化。然而,今天的蒙古草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近些年来,蒙古国的环境急剧恶化,土地逐渐被沙漠吞噬,生计依赖牧业的牧民正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更为严重的是,2023年的极端寒潮导致了700多万头牲畜的死亡,占全国牲畜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一系列灾难让人不禁思考:蒙古国为何走到了如此困境的边缘?
地处亚洲内陆的蒙古国,拥有15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然而,人口仅有360万,人口密度堪称全球最低。北部是连绵的杭爱山与肯特山,南部则是浩瀚的戈壁沙漠。这里的气候极为干旱,年均降水量仅为230毫米,南部戈壁地区更是低于50毫米。平均海拔高达1580米,气候与自然条件注定了它的脆弱与挑战。过去八十年间,蒙古国的气温上升了2.24摄氏度,远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这一变化导致了水资源的蒸发加速,河流和湖泊纷纷干涸,原本翠绿的草原逐渐变得稀疏,森林覆盖率也从上世纪50年代的12%降至如今的6.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蒙古国76.9%的土地已被荒漠化侵蚀,145个县政府所在地受到沙化影响。每年春夏,沙尘暴的肆虐让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2023年3月,一场猛烈的沙尘暴席卷东亚,造成10名牧民丧命,乌兰巴托的空气质量一度成为全球最差之一。
展开剩余74%畜牧业是蒙古国经济的命脉,占农业产值的90%,近三分之一的蒙古人口依赖游牧为生。然而,过度放牧正在给草原带来巨大的负担。自1990年经济改革以来,蒙古政府推行了《财产私有法》,将90%的牧场私有化,并鼓励牧民扩大牲畜规模,以此获得国家奖励。许多牧民拥有超过1000头牲畜,数量的增长超出了草原的承载能力。仅1990年至2023年,蒙古国的牲畜数量便从2500万头激增至7000万头,几乎是牧场承载能力的两倍多。尤其是山羊的数量,从1990年的20%增至2021年的40%。由于山羊喜欢将草连根拔起,草原的恢复周期被大大延长。根据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80%的草原退化源自过度放牧。牧民为了生计不断增加牲畜,但草场却无法得到休养生息,裸露的土地最终成为沙尘暴的温床,生态环境恶化。
与此同时,矿业的无序开发加剧了生态破坏。蒙古国不仅拥有世界十分之一的煤炭储量,还有着丰富的稀土、铜、金等资源。额尔登特铜矿年产铜精粉45万吨,奥尤陶勒盖矿区的储量堪比整个乌兰巴托的面积,而塔本陶勒盖煤矿更是全球最大的焦煤矿。然而,蒙古政府选择与西方国家合作开采,忽视了与邻国中国在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结果造成了资源开发的粗放式管理,许多地方的河流改道、土地污染严重。2022年,反腐部门揭露了塔本陶勒盖煤矿650万吨煤炭的账目不清问题,涉及的官员从前总统到地方官员都有牵连。这一系列问题暴露了资源收入流入少数权贵腰包的现象,矿区周边的牧民甚至需要通过卡车运水,而废弃矿坑则成为沙尘暴的源头。
2023年1月,蒙古迎来了一场极端寒潮,气温骤降至零下40度,降雪量创下50年来的纪录,这场寒潮成为压垮牧民的最后一根稻草。蒙古语将这种极寒天气称为“杜兹”,意为“灾难”。在这场灾难中,710万头牲畜死于严寒,牧民们的生计几乎毁于一旦,部分牧民甚至失去了所有的家当。副总理阿玛尔赛汗警告,死亡数量有可能进一步攀升至1490万头。牲畜是牧民们的财富与生存支柱,如此巨大的损失让许多家庭陷入困境。尽管国际红十字会发起了600万美元的援助计划,但截至2024年5月,筹集到的资金仍不到预期的20%。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杜兹”灾难的频率,自2000年以来,蒙古已经历过7次极端寒潮,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变化被认为是造成这种气候现象的关键因素。
更为复杂的是,蒙古国的外交策略也加剧了其困境。作为一个处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内陆国,蒙古推行了所谓的“第三邻国”政策,试图通过与美欧、印度等国的合作来平衡地缘政治。然而,西方国家虽然对蒙古丰富的资源垂涎欲滴,却并未提供实质性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导致矿业收入未能转化为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奥尤陶勒盖矿区都需要从中国内蒙古拉电线供电。反观中国,早在2002年便启动了“中日韩蒙”沙尘暴防控合作项目,并在2011年和2013年举办了防沙治沙的培训班。2023年9月,蒙古与中国签署了防沙植树的合作框架,计划到2030年种植10亿棵树,减少10.2%的荒漠化土地。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为蒙古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宁夏的梭梭树与沙柳种植技术为蒙古的牧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尽管如此,蒙古国的政府并非无所作为。早在1996年,蒙古便结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制定了防治荒漠化的纲领,2005年启动了“绿墙计划”,2021年总统呼日勒苏赫还承诺种植10亿棵树。然而,财力不足和技术落后始终限制着这些努力的效果。2023年,蒙古国的森林覆盖率仍然仅为8.2%,草原的90%都处于退化的状态。尽管如此,牧民们也开始减少牲畜数量,尝试种植耐旱草籽,部分人甚至积极参与到防沙志愿者的行动中。
蒙古国的困境,既是自然灾害的结果,也与政策失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叠加有关。牧民们在日益贫瘠的草原上艰难度日,生计与希望之间的挣扎让人感到无比沉重。国际社会的援助为他们带来了一丝曙光,但资金短缺与技术瓶颈仍然让他们面临重重困境。未来,蒙古国的草原是否能重焕生机,关键在于政府能否果断改革畜牧模式,优化资源开发,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弥补资金和技术的缺口,带领这个国家走出困境。
发布于:天津市场内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