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李世民面临一项艰难的决策——390名死囚即将迎来秋后的问斩。这本是历代惯常的法度,每年都会有一批死囚被宣判死刑,等待执行。然而,李世民却做出了一个令朝臣震惊、后世惊叹的决定。他没有轻易下令处决,而是在深夜的辗转反侧之后,决定放这些囚犯回家,给予他们一年的缓期,约定一年后再回来受刑。
这一历史事件至今仍引发人们的好奇与讨论:这些死囚,真的会回去吗?他们中又有多少人履行了诺言?
贞观六年,深夜,大理寺的奏折迅速被送入了李世民的寝宫。文件上赫然写着390个死囚的名字,他们都将在秋后被问斩。这是每年常规的“录囚”程序,历代皇帝都将其视为确保法度的惯例。然而,李世民在看到这个数字时,久久未能作出决定。他翻开囚犯的罪状清册,字里行间都是“斩立决”、“死有余辜”之类的冷酷语言,这使得他越发沉默。
展开剩余87%李世民终于起身,命内侍备马,亲自前往天牢。他身披斗篷,低调前行,身后只有两名随侍。天牢外的守卫见到皇帝亲自来临,几欲跪拜,却被他制止。李世民静默走过一间间阴森的囚室,周围只有灯笼发出的微弱光芒,空气中弥漫着沉闷的气息。那些关押的囚犯们在看到天子后,眼中充满了震惊与恐惧,纷纷跪地求饶。
他没有说话,只是走到几名囚犯面前,问他们:“你为何在此?”起初,囚犯们都沉默不语,惶恐不安。李世民挑了一位年长的老人,问他因何入狱。老人低头沉默,眼眶泛红,缓缓道出自己的遭遇——因田地纠纷,怒火中烧之下失手打死邻人。案件审讯时,他因不想连累家人,便独自承担了所有责任,不求冤屈,只求死前能见妻子一面。
李世民又询问了一名壮年男子,这人曾是商旅护卫,因保护主人击杀盗匪却因未及时报备伤人事件,被误判死刑。随着囚犯们逐渐开口,更多的故事流露出来——有的是误伤他人,有的是因贫困盗窃粮食,有的因家庭纠纷而被重判……虽然其中有些人确实是恶行累累,但更多的却是命运不济的悲剧。
李世民默默听着,不禁陷入沉思。他虽然不是心软之人,甚至曾因权力逼迫亲兄弟,但他更清楚“命”的意义与法度的重量。这时,一个年轻的囚犯泣不成声:“小民确有罪,但娘亲年迈,妻子怀孕……求陛下宽恕,让我回家告别一面。”这句话如同一把匕首,狠狠地扎入了李世民的心里。
他开始动摇了:这些人,真的是罪该死吗?如果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会重新犯罪,还是会遵守诺言?
于是,李世民在心中做出了一个震撼的决定。翌日,太极殿的朝会如常开始,百官齐聚,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心里却在酝酿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昨夜,朕阅录囚案卷,所涉死囚三百九十人,内中多有初犯,罪不至死者,朕意欲暂缓问斩,令其返家一年,年后如期归案受刑。”
李世民话音刚落,朝堂立刻炸开了锅。刑部尚书急忙上前劝谏:“陛下,此举万不可行!这些死囚皆为重犯,放他们回去,岂非纵虎归山?若其中有人再犯,如何向百姓交代?”
大理寺卿也连忙附和:“陛下,律法已定,放人一年的做法实属前所未有,若不如期归案,岂不是对法律的亵渎?”
宰相房玄龄也面色凝重:“陛下若施仁政,自是民众之福,但若轻放死囚,后果难以预料。”
朝堂上,群臣纷纷议论,但李世民并未动怒。他缓缓说道:“刑罚设立之初,不是为了单纯地杀戮,而是为了正义。若一味以刑法定人,不如让人自觉自律。”
他继续说道:“我就是要试试看,世人是否真的是为利所动,是否真没有可改之道。”
此言一出,大理寺丞依旧心存疑虑:“陛下若存仁念,可施赦典,但此举确实是前所未有,若死囚不归,岂不失信?”
李世民信心满满:“他们各自有籍贯,官府有资料可查。若逃走,朝廷自有办法捉拿;若归案,便是大唐信守承诺之举。”
经过一番论辩,李世民终于决定:390名死囚可以暂时放归家中,约定一年后归案受刑。
放行令下达后,囚卒们开始依照命令逐一放出死囚,京兆府亦按籍贯登记,并附上旅费与手令,说明他们必须在一年内返回长安接受审判。消息传到民间,引发了不同的反应。有的百姓感叹皇恩浩荡,有的则批评朝廷轻法纵恶,也有人不相信这些死囚会如期归来。
时间悄然流逝,390名死囚各自回到家乡,有的人与亲人团聚,有的人带着病重的母亲去南方寻医。每个人都明白,这一年的宽容是由皇帝给予,但也是天命的赎回。在这一年里,他们或耕种,或修缮家宅,或静坐诵经,每个人都在尽力生活,等待着那一年的归期。
在这一年内,朝廷不时派遣巡吏检查死囚的行踪,然而令人大吃一惊的是,绝大多数死囚不仅没有逃跑,甚至过得比许多普通百姓还要安分守己。
终于,贞观七年,约定的归期来临。李世民命百官准备记录,准备迎接这些曾经的死囚。虽然群臣忧虑,但李世民的脸上依然镇定自若。内侍报告:“今晨,已有数十名囚犯前来归案。”
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死囚按时回到了长安,直到最后一名囚犯也在第三日的清晨到达天牢。390人,没有一个人逃脱。
这个消息传入宫中,李世民久久未语,朝臣们也都惊讶不已。房玄龄甚至眼含热泪。他从未想过,在这场看似毫无希望的赌局中,竟能见证如此不可思议的胜利。
李世民最终在朝堂上宣布:“这些死囚原本应死,但朕给予信任,他们皆如约归来,朕决定赦免他们死罪,改为流徙,或根据表现赦免为民。”
朝堂之上,群臣齐声叩首,感叹这份出乎意料的“信义”。此举不仅让李世民赢得了百姓的心,也在全唐朝树立了威信——不是通过冷酷的刑罚,而是通过以诚待人、以信动众。
从此,这一段历史被铭记,成为“贞观之治”的典型。李世民不仅是那个铁血皇帝,还是以信义为本、仁德为政的明君。
至今,这段故事仍在流传,被许多人奉为仁政与信义的象征。
发布于:天津市场内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